注册 / 登录
新闻公告
首页  /  新闻公告

铜奖作品荐读 | 运河的第六立面——运河大桥底部剩余空间再生计划【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】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

| 发布:2023-06-12 | 866


引言 FOREWORD


第九届“紫金奖•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”立足设计服务现实改善、设计创造文化价值,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,聚焦文化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,以“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”为主题,共征集到1451项作品(学生组1038项、职业组413项),425家机构(院校)、6353人次参与赛事。首次参赛单位121家,其中,46.28%是省外机构(院校)。


参赛作品聚焦具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场地,创作了一批题材多元、亮点纷呈、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。近期微信公众号将逐步推出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,期待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,大运河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提供思考启迪。


第九届“紫金奖·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”

【职业组】

铜奖作品



 ◎ 获奖人员  


△ 获奖人员(从左至右):陈志磊  刘源科 黄怿昕








创作回顾

Review of Creations





桥,是大运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桥下空间作为与运河最贴近的界面,是运河的“第六立面”。

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,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,因其环境品质不佳、空间可达性低、市民使用意愿薄弱等原因,利用率较低,大多成为“被遗忘的角落”。

我们以吴江运河大桥底部空间,以及江南运河历史文化遗址——吴江区运河古纤道作为设计对象,尝试通过桥底剩余空间的再生计划,以连结两岸公共生活、提升活动的多元性,寻找桥下空间的多种打开方式。



设计基地现状

吴江区运河古纤道全长约1800米,始建于唐代,重建于元代至正年间,又称“至正石塘”,现存驳岸的巨型青石为元代遗存。横跨古纤道的吴江运河大桥是一座总长960米的大型桥梁,主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方案并设置钢混结合箱梁结构,主体跨度达120多米。经过调研,我们认为该桥下空间的再利用价值较大,可以成为服务周边百姓的活力空间,也可以与古纤道共同构成大运河文化的纽带。

△ 吴江运河大桥与古纤道空间关系现状





设计在满足桥梁结构力学与运河通航要求前提下,对桥下空间及古纤道遗存进行一体化设计,以“轻质、低碳、互动、在地”为设计理念,将传统桥梁的意趣融入现代桥底剩余空间,打造功能复合的实验性空间场所,赋予江南运河多彩的第六立面,为大运河数以千计桥梁的更新再生提供一种有趣的思路。



△ 概念设计示意图







桥下之桥 

展现不一样的时代光彩

 讲述不一样的时代故事 


我们将古纤道公园和吴江运河公园进行连接,形成一座“桥下之桥”,使行人获得更加连续、亲水的步行体验。在“桥”的拓展空间中,植入古纤道博物馆、运河桥梁展览馆、水上书屋、天幕观演、水上运动设施及游船码头等丰富功能,打造一座集“展、演、玩、行、读、憩”于一体的复合“水上公园”,满足老中青幼等不同年龄段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。



△ 设计效果图

△ 设计平面图和功能分析图



轻质、低碳

设计综合考虑运河通航所需净高要求,利用吴江运河大桥自身结构冗余荷载量作为悬吊结构支撑,通过布尔运算生成设计概念形态,并将其与古代拱桥的曲线进一步拟合,最终确定采用“根部悬挑+中部悬吊”的复合结构方式进行建造,并利用集装箱、穿孔板等轻质材料作为建筑围合材料,既合理利用了部分大型桥梁结构冗余荷载,也减小了整体结构厚度和重量。


设计生成路径示意



互动、在地

设计将运河文化、传统拱桥、本土传统建筑等意象在不同空间设计中进行了传承延续和融合呈现:纤道博物馆内的斜撑拉索设计,传递出纤夫拉船的澎湃动势;桥梁博物馆错落有致的游览路径和吊索设计,使游客亦如漫步古代拱桥之上;展厅选用的现代集装箱模块,呼应了绵延千年的漕运文化;建筑外立面悬吊的遮阳构件选用了本地竹材,借鉴了苏式花窗的光影韵律,打造出色彩丰富、轻松自由的空间氛围。


△ 纤道博物馆室内斜撑拉索设计

△ 桥梁博物馆室内吊索设计

△ 桥梁博物馆集装箱模块







设计解读

Design Ideas



作为桥下空间,设计如何增强对人群的吸引力?


刘源科

除了复合功能的设计构思,桥下空间还考虑了与周边场所的互动关系,引入了富有趣味的景观照明体系和亲水体验活动,增添场景感,未来可适度增加体育公园、亲子游乐场所等,将单一的桥下空间变成多维立体活力场所,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△ 设计基地分析图




设计如何兼顾实现航运安全与空间特色?


陈志磊

设计以保证运河通航高度为前提,经过航运数据分析后,合理选用桥下净高空间。同时,为呈现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形态,我们在结构设计上尝试了悬挑和悬吊并行的复合结构,确保建筑主体荷载不影响桥梁自身安全,并最大化演绎设计美学。






选手风采

Moments of Contestants


△ 现场花絮






评委点评

Opinions of the Jury



梅耀林

江苏省设计大师

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

总经理


作品关注的是城市灰空间——桥底剩余空间。设计方案采用轻质、低碳、互动、在地的技术设计手法,通过植入“展、演、玩、行、读、憩”等多元功能,对大桥底部剩余空间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尝试。通过探索桥底剩余空间活化再利用的路径,不仅拓展了运河文化传承利用的方式,也为当前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。






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,敬请期待~






— END —


审  核 | 何伶俊

编  辑 | 何培根   庞慧冉

发  布 | 王钿祺